四川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1552826|回复: 26

四川大学各个学院系及专业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5 05: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学院
学院主页
Http://sesu.scu.edu.cn
学院简介

开设专业


法学院
学院主页
http://fxy.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2155
85411748
E-mail
scufxyzs@163.com
Http://fxy.scu.edu.cn

法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创于1903年,初称“课吏馆”。法学院现设有以下机构:法律系,人口研究所,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比较法研究中心,民商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犯罪与侦察研究中心和刑事政策研究中心等。四川大学法学院学科比较齐全,本科为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人口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学理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博士点有诉讼法学。其中,诉讼法学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并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根据教学需要,法学院设有法理、宪法与行政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诉讼法和国际法教研室。法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办学传统,是四川省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科研方面,2001年以来,学校老师承担了40余项国家、省级和学校的科研课题(含横向课题),发表论文501余篇,出版著作98余部,法学院历来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及日本、俄罗斯的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关系。


开设专业


文学与新闻学院
学院主页
http://www.sculj.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028-85417732
85410648
85471679
85412710

E-mailscuwx@sina.com
Http://www.sculj.cn

文学与新闻学院由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肇端于1896年建立的四川中西学堂)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现下设中文系、新闻系、广告系、广播电影电视系、比较文学与对外汉语系、传播学系6个教学单位和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学院以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中文、新闻传播各学科共14个博士点,15个硕士点,6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985”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2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个文科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文与新闻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形成了富有特色且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几大学科和学科群,其中比较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全国名列前茅。学院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授47人(包括博士生导师33人),副教授31人。他们中有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2名,“长江学者”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人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及“新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社科委委员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2人,可谓名家荟萃。学院现有博士生、硕士生共1149人,本科生1386人。

学院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图书资料,设有工具书室、流通书室及期刊室。学院拥有400多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02年,经学校批准建立了“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四川大学传播技能实验室”,该实验室将扩建成为拥有“图像数据处理实验系统”、“广播影视实验系统”和“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三大实验实习体系的人文传播实验实习基地。

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自1998年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多项;四川省政府社科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多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共50多项,出版了众多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及CSSCI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先后创办《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集刊)、《汉语史研究集刊》、《新国学》、《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英文刊物)、《俗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新闻传播研究》等刊物。

学院积极参与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成立了海外教育中心,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数十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交流关系。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方面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美国哈佛大学交换学者与学生项目已实行多年。


当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高水平研究性学院,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设专业


外国语学院
学院主页
http://flc.scu.edu.cn/cofl/index.asp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2572
E-mail
wyxsk@scu.edu.cn
Http://flc.scu.edu.cn/cofl/index.asp

外国语学院由原四川大学外文系、原成都科技大学外语系和原华西医科大学外语系调整组建而成。学院现下设英文系、日文系、俄文系、法德文系、大学外语部等5个教学单位和语言培训中心、国外考试中心、美国文化研究中心、加拿大文化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学研究所、多媒体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和对外服务机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员工25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75人。现有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1个,招收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美国文学、西方文化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学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拥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本语言文学、俄罗斯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硕士点,招收英、日、俄、法等语种的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英语、日语、俄语、法语4个文理兼收的本科专业,并已获准增设西班牙语本科专业;开设的第二外语包括英、日、俄、法、德、西班牙、韩等语种。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善。拥有可容纳近1700人的数字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卫星电视、外语广播电台、网上自主学习系统,丰富的多语种影视资源等各类电化教学设施及多媒体软件;建有图书基藏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犬饲和雄日语文库;拥有中、英、俄、日、法、德、西班牙、世界语等语种书刊5万多册。除外语专业教学外,学院并承担全校文、理、工、医科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外语教学任务。近年来,全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定期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探讨》、《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论丛》、《美国文化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科研论文集》等学术刊物。


学院重视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学风,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及地方外语大赛频频获奖,曾先后荣获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亚军,全国“外研杯”英语辩论大赛季军和最佳辩手、“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最佳即席演讲”和“最佳人气”奖、“中国南方地区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知识竞赛”一等奖、四川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第一名等。学院参加四川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的学生交换项目,英文系派出学生到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韩国岭南大学和东国大学等学习;日文系每年向日本早稻田大学、国立金沢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大阪国际大学派遣本科生深造;法德文系派出学生到法国巴黎十大、蒙彼利埃第三大学、第戎高商等学校学习;俄文系在俄罗斯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并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互派师生的协议。学院与国外及港台地区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常年有美、英、加、澳、俄、日、法、德、意、韩等国著名专家教授来我院任教或讲学;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海外多家机构基金资助,有数百人次赴国外讲学、访问或进修。

开设专业


艺术学院
学院主页
http://www.scdxart.com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991681
E-mail
scdxyszs@163.com
Http://www.scdxart.com

艺术学院是目前全国综合性大学中专业设置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艺术学院之一。学院以“崇尚人文精神,高扬创新意识,培养一流人才”为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科研,发挥综合优势和艺术创作并重的原则,注重学科融合、优势互补,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目前,艺术学院下设美术学系、绘画系、艺术设计系、表演系、编导系、音乐系、舞蹈系7个教学单位和美术研究所、环境艺术研究所、视觉艺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绘画(中国画、油画)、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表演、音乐学8个本科专业。拥有艺术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目前有美术学(7个专业方向)、设计艺术学(7个专业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3个专业方向)、艺术学(4个专业方向)舞蹈学(3个方向)、戏剧戏曲学(2个方向)、音乐学(3个专业方向),共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具有艺术硕士(MFA)学位授权点2个(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本院与历史文化学院共建“文物学与艺术史”博士点,下设“宗教美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西方城市美术研究”等研究方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0多人,其中近50%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硕士生导师近40人,学院还聘有一批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自建院以来,学院积极参与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先后与美国田纳西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爱知县艺术大学、日本设计家艺术学院、韩国庆尚大学、俄罗斯赫尔芩大学等海外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关系,承担多项国家、教育部以及省级艺术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校级教学成果奖,师生也多次参加了文化部春节晚会、全国艺术歌曲大奖赛以及各类重要的文艺演出和美术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以其深厚的人文精神,浓郁的文化氛围,浪漫的艺术气息,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神圣殿堂。学院现有研究生、本科生1500余人(培养合格毕业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各类成教生500余人,毕业生主要在文艺团体、文化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各种媒体、广告、设计和策划等部门工作。
开设专业


数学学院
学院主页
http://math.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7936
85471713
E-mail
hbscu@yahoo.com.cn
Http://math.scu.edu.cn

数学学院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以“治学严谨、基础厚实、学术氛围浓、科研水平高”享誉国内外,是教育部高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单位,是国家首批数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具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涵盖数学学科所有博、硕士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先后获得国家“211工程”一、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入选国家“985”二期科技创新Ⅱ级平台并以“长江数学中心”运行。四川大学国家数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首批15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曾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四川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数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AB类),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9人,博士生导师28人,教授38人。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以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数学人才为己任。2009年招生除“国家数学人才基地班”以外,继续实行按类招生,入学后经过2年的学习,在第4学期按学生志愿、社会需求及学科建设需要,重新选择专业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一、数学类各专业平台课程

数学分析(123)、高等代数(12)、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基础、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实变函数、复变函数、一般拓扑学、数理统计。

二、各专业必修课程、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开设专业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主页
http://physics.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0030
85418569
E-mail
zhangjunlei_74@sina.com
zhangjunlei@scu.edu.cn

http://physics.scu.edu.cn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系始于1926年,办学体系完备、学科配备齐全,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集基础学科、电子信息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于一体。学院下设物理学系、应用物理学系、微电子学系、核工程与核技术学系、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等教学科研部门。

为了发挥物理学院为主的四川大学核学科的优势,四川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于200796日签约共建成立了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目前学院由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核工程与核技术系、辐射物理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教研室组成。四川大学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已有50年历史。1980年经教育部和原二机部批准建立了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学院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核科研院所和核工业企业,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学院(含核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88人,其中院士2人、特聘兼职院士6人,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有一支以老、中、青专家组成的学术带头人队伍。学院现有原子分子物理和核技术及应用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其它所建学科均为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物理学和核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立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现在在15个硕博士专业招生,有本科招生专业5个;在校本科生近1100人,博/硕士研究生近500人。

国家在学院建立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基地班”,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物理学基地班、微电子学和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按专业招生。应用物理学专业和核物理专业实行按类招生,入学后经两年的学习,在第四学期按学生志愿、社会需求和学科建设需要选择专业方向。

学院高度重视本科阶段人才的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学术与应用视野宽,是我们学生的特点。学院已经主编基础物理和实验物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有两门课程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学院每年还承担全校理、工、医科7000余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两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

学院拥有“氦3极低温、超导强磁场”系统、1.2米回旋加速器、CS30回旋加速器、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600KV离子电子加速器、二级轻气炮、高温激波管、瞬态光谱仪、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装置和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和充足的教学科研场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

多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市级科研奖 17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40余项,教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20余部。一批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近年来 SCIEI收录论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十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装备部民口配套十五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达2000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瑞典 Karolinska研究院、美国西雅图医学研究所、美国Auburn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乌克兰基辅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西南物理研究院以及港澳台的多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关系。目前我们每年直接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

学院是四川省物理学会、成都市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为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学院承办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光散射学报》均为全国核心学术刊物。

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物理学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位中国科学院、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已经在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物理和应用物理中青年学者,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核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量高质量的核科学技术人才,为国防安全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5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四川大学“十五期间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已经办学50年的微电子学(半导体)专业,已经为国家输送了2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崛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作保证”的建院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学风,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为国家、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优质人才培养。

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720所)

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成都720所)的前身为国家计委1972年立项的“七二0工程”,经教育部和原二机部共同批准于1980年成立,主要从事核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研究所目前有职工近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6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拥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如CS30回旋加速器、2.5MeV静电加速器等多台加速器及相应的终端实验设备。

1993年获准建立了“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建立了“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以及“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核技术及应用”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四川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十五”、“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个研究方向:1)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2)团簇及固体中原子碰撞物理,3)材料的辐射改性技术,4)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5)核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

近五年来,研究所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和部委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总装备部民口配套十五重点项目、“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近五年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SCIEI收录论文100多篇,一些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从八十年代起,研究所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多项。

研究所还与国内外有关核单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84年,1985年被评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博士点,1988年被评为原子与分子物理全国唯一重点学科,2001年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5年获高压科学与技术博士点授予权。该所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多项科学研究。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并联合成立了二个研究所(与九院一所联合的高温高压物理研究所和与九院二所联合的原子与分子工程研究所)。目前主要从事高温高压下的原子与分子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物理过程研究、纳米物理与新材料的原子分子设计与高压合成、生物凝聚态的原子与分子物理等方向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为国防科研提供了若干理论成果和有用数据。

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1993年批准建设,于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3月通过教育部的评估验收。2000年和2004年先后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是我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单位为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王乃彦先生,实验室主任为安竹研究员。

实验室主要从事与辐射物理及技术有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交流。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固体的辐射效应及应用;粒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及材料改性;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核监测与控制技术。

实验室拥有包括多台加速器在内的大型科研设备,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 实验室总面积8000多平方米。

近年来,实验室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军工配套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等。近五年来,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150多项,实到总经费4000多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近10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80多篇,EI收录90多篇。

实验室将继续巩固发展现有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凝聚新的学科交叉点;积极开展前沿领域研究,新建一个或几个先进的研究平台,如在西南地区建成以CS30回旋加速器为基础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的技术平台;克服地处西部的不足,加强实验室人才梯队建设,争取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最终把实验室建成具有特色的我国一流的辐射物理及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

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于20085月获准建立。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国防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托我校物理学和核科学技术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开展高能量密度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关键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高功率激光器光束传输与控制理论及技术;2.制靶科学与薄膜和陶瓷技术;3.强场与高温高压下的原子分子物理及技术;4.超短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及技术。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50余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研究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人,在四个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充满活力的研究团队,具有很强的创新科研能力。

原子分子工程与高压合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1995年由四川省教委审批建立。实验室以“原子分子物理”全国重点学科为依托,与中物院联合建立的高温高压物理所和原子分子工程研究所为基础,以建立理论与实验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基地。拥有高温高压、瞬时、冲击现象与光谱检测设备,以及研究原子分子碰撞及超细及超细微粒团簇的制备与检测设备。在高压发生与合成方面,实验设备覆盖全部人工能产生的压力范围。对研究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及材料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近5SCI收录、EI收录近30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6项。

微电子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00112月批准建设,由半导体平面工艺实验室、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测试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组成。主要从事器件和集成电路工艺研究、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特性研究及集成电路系统的研发。依托微电子学专业,已经建成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凝聚态物理博士点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近5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实验室重视与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有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国卢瑟福实验室、香港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光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1999年批准成立,其宗旨是建成代表我国本学科西南地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并实现开放式运转。现有固定人员26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13人(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8人。拥有多台固体和气体激光器、大型摄谱仪、工作站/服务器、视频图象处理实验系统等先进的仪器设备。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光学、光学三维传感与全息术、高功率激光技术、半导体激光与光纤通信、微光学、非线性光学等。近年来承担了大量国家和省部委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并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培养了相当一批光电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辐射固体物理研究所

成立于1994年。主要研究氧化物绝缘体、低维半导体、智能金属等功能晶体、薄膜及陶瓷材料的辐照效应和辐照改性;功能晶体、薄膜和陶瓷材料的人工生长和制备;辐射诱导缺陷的能态及光谱的理论计算。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十五”军品配套项目、国家军品配套年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共计20余项。

四川大学信息光学研究所

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方向主要有衍射光学、波前工程学、微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信息记录材料和全息技术。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数十项科研项目,鉴定科研成果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现代光学与激光技术研究所

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四川大学共同协商于1996年正式成立。主要研究方向为强激光物理与技术、惯性约束聚变驱动源技术、衍射光学、自适应光学、非线性光学和光学参数检测。多年来,该所为促进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为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紧紧围绕我国高科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等高科技研究课题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激光物理与激光化学研究所

成立于1981年,在激光分离同位素、非线性光学、激光光学、强激光技术、新型激光器的研制等方面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先后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数百篇。

高能量密度与凝聚态物理联合实验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中心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高能量密度与凝聚态物理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07527日。联合实验室目前主要从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制靶相关薄膜材料与器件;2.光电功能材料(激光透明陶瓷、镀膜用陶瓷靶和光学窗口等);3.强激光与凝聚态物质相互作用;4. 聚变模拟。



开设专业


化学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hem.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2356
85412290
E-mail
wzm85412356@scu.edu.cn
Http://chem.scu.edu.cn

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化学学院形成了涵盖化学学科教、学、研、产一条龙的综合体系,具有完备的化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国家首批研究生培养单位,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一级学科点,并建成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得学院的博、硕士点涵盖了化学所有的二级学科,同时还招收环境科学、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农药学、材料学等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 2007年获准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建设单位之一。二级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建有“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等学科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四川省化学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学科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化学学院在编153名教职工中有教授(级)33人,副教授(级)44人,在岗博士生导师23名。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在学院目前的人才结构当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兼职),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其中特聘教授2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其中B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7人,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2人,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骨干教师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3人,四川省跨世纪人才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兼职)、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术指导,以部省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青年教师为主力的师资队伍格局。同时,学院采取“内培外引”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学、科研团队计划,推出杰出人才,培养梯队,以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

学院科研力量雄厚。近五年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计划项目、“973”、“863”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国防军工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9项、国内外企业委托项目168项、其它项目34项,年均科研经费1247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逐年增加,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 J. Org. Chem.J. Inorg. Chem.J. Anal.Chem.MacromoleculeJ. Phys. Chem. BGreen Chem等刊物共发表SCI收录论文746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一般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教改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科研专著3部;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励2项。获各级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的国际国内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学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学院先后派出百余人次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港澳台(地区)等国家或地区的多名专家和国际、国内知名的化学家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接受外籍博士进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开辟了交换学者、学生的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化学学院成功承办了10余次国际及全国性会议。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保障条件。学院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化学馆、理科楼、华西校区化学楼和江安新校区的第一基础实验教学楼。目前,四川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拥有江安校区10500m2的新建实验室和望江校区11000m2实验室,仪器设备1854台件,总值1940万元,承担全校理、工、医及非化学化工四大类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任务,涉及本校14个学院51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还承担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年制医学专业的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每年接纳学生6700余人,中心年教学工作量达到52万人学时数。学院主编的《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作为全国化学类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院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化学人才8800余名。遍布天南海北,许多人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比如,陈荣悌、肖伦、高士扬等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学院根据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对于化学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模和体系进行逐步调整,目前在校学生1713人,其中本科生1194人,硕士生370人,博士生149人。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根据化学学科发展,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院形成了学分制、创新班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提前进入实验室培养等为主的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加强过程培养、目标要求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2007年化学学院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化学学科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中心学科,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医药等在内的其他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和基础组成部分。化学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应用前景,毕业生供不应求。近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毕业生主要到中央、省市级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检测等工作。



开设专业


生命科学院
学院主页
http://www.scu.edu.cn/home/biology/index.htm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2053
85412055
85418632
E-mail
liaoam@163.com

Http://www.scu.edu.cn/home/biology/index.htm

生命科学学院是四川大学创立较早的院系之一,已有80余年的悠久历史。学院在学科上,覆盖了作为现代自然科学基础领域的生命科学和作为现代高新技术前沿领域的生物技术,以及它们在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承担了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开展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双重任务。

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药学博士点、园林学硕士点。还有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和遗传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985”工程建设平台。植物学、微生物及遗传学、动物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资源生物学与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濒危动物保护重点实验室、资源微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除设有4个本科专业及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外,还帮助培养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7年制本硕连读的医学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人才济济、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3人,教授33(研究员)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0人。高级职称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80%以上,45岁以下占70%以上。他们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8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1人。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8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学院拥有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价值千万元的科研、教学设备仪器,可供从分子、细胞、个体与群体各个层次上开展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四川大学生物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的自然博物馆中植物标本馆收藏标本50多万份,其中模式标本800余种、1000余份,在全国同类标本馆中位居前列;动物标本馆现存标本近10万号,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还在九寨沟、卧龙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等地方建立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10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关系,每年有1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向外派出留学生和访问学者10余人。

为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下,从2008年起生命学院对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3个专业按生物科学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22年”。按生物科学大类招生的学生,入学后按大类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2年后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学院的教学资源与条件等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

继往开来,学院将发扬“求是、创新、开放、竞争”的精神,力争建成为一个立足西南、面向国内外、面向21世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



开设专业


电子信息学院
学院主页
http://eie.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63874
85463875
E-mail: chenduhai@scu.edu.cn
Http://eie.scu.edu.cn

电子信息学院建系于1960年,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而又蓬勃发展的学科型实体学院。学院现有学科领域覆盖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光学工程、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

学院现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系、光电科学技术系、信息安全工程系和7个研究所。学院办学设施齐全,设有3个校“523”工程实验室(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验中心、光电技术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和2个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与美国安捷伦公司共建有“通信技术实验室”,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共建有“DSPS专业实验室”,与美国微芯公司共建有“单片机应用技术实验室”,有香港方氏基金捐建的“树华电子智源中心”,拥有实验室面积2200m2,有馆藏丰富的院图书资料室和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书架,有3万余册专业图书和86种中外文期刊。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0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有教授(级)24人,副教授(级)34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0人,专任教师87人,并聘有6位院士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已形成一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学术梯队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光学工程(工学)、光学(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工学)、无线电物理(理学)、信息系统安全(工学);硕士点9个: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工学)、电路与系统(工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学)、无线电物理(理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工学)、光学工程(工学)、光学(理学)、物理电子学(工学);工程硕士招生领域2个(电子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本科专业5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国家和四川省本科特色专业各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院在电子信息、通信、电磁场与微波、计算机应用、光信息、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05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基金,国家“973”、“863”高技术等国家级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和横向项目200余项;300余篇论文被SCIEI检索;在结构照明型三维成像理论与应用研究、微波化学、数字图像处理与识别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以来获教学成果奖24项;近五年来出版教材27部,有7部教材被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深入开展的科学研究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院现有博、硕士研究生625人,工程硕士研究生160人,全日制统招本科生1726人。学院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设有电子信息类创新班,推出了面向本科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完善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本科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毕业生既能从事电子信息硬件研究、设计、制造,又能从事IT软件开发与应用,还能从事技术管理与技术服务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7年列全校前列,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赞誉。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电子信息学院正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摇篮!


开设专业


计算机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s.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990972
E-mail
jsjscu@163.com
Http://cs.scu.edu.cn

计算机学院1958年设立计算机专业,1981年建立计算机科学系,1998年设立计算机学院,20055月,为了进一步整合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学校决定,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行政班子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1988年获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获计算机应用技术四川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7月获得“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0078月计算机应用技术获得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三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计算机软件工程系;一个研究所:图形图像研究所;三个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IBM技术中心和计算机专业实验中心;此外,拥有教育部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知识工程与网络智能重点实验室。

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四川省和四川大学特色专业称号。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56人,其中理科杰出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项目、“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委项目80多项,累计总科研经费超过四亿元。已鉴定的科研成果8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奖5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出版其他书籍50多本。

学院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已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水平院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学院也经常性地邀请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并与许多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保持有密切的学术联系。

   


开设专业


软件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s.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995136
E-mail: xiongwei@scu.edu.cn
Http://sw.scu.edu.cn

软件学院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教育部、原国家计委批准的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成立于200112月,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建立的,旨在支持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通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实现我国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20055月,为了进一步整合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学校决定,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行政班子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学院目前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第二学位本科生、工程硕士研究生(双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单证)等两个层次的学生培养。

学院现有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系三个系,设有顾问(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学院师资队伍由专、兼职教师构成,共有29名专职教师,50余名校内双跨、双聘教师,10余名来自海外高校的外籍教师,以及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9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2人。

学院学科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安全、医学图像处理、人机交互、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智能计算、图形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学院教师近4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

学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拥有13000平米的软件学院大楼,建有图书资料室,建有专业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信息安全应用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等4个专用实验室,拥有PC400余台,可通过教育网和ADSL专线两种方式联网,并提供WEB、课件管理、BBSFTP等服务。实验室实行7×12小时免费开放,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开展模拟课题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实验环境。

学院在教学计划制定上体现专业化、国际化和工程化特点,强调学生的数学和计算专业基础的建立,以及专业英语水平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学科发展、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实践培养人才。学院开设课程涵盖软件工程知识领域的主要方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计算机科学课程占30%,软件工程课程占30%,应用技术课程占30%。70%的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80%以上的课程教材采用近3年国内外优秀教材。引进国外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大部分都接受过知名IT企业的专业培训。参考国外教育实施 “三学期”教学模式,在暑期开设小学期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并开设了软件开发实践和课程设计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学、研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环境。学院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马里兰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高校就人才培养、教师培训、科研合作签订了合作项目,并分别与国际上9家著名IT企业、国内23IT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建立软件人才教育合作关系。



开设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http://mse.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6050
85471569
E-mail
tangshihong@scu.edu.cn
Http://mse.scu.edu.cn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院,是一个既有传统学科优势,又有新兴交叉学科及高新技术研究特色的理、工、医结合的学院。学院下设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系、无机非金属与生物医学工程系等3个教学系、5个专业实验室(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一个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教学示范中心)、现有8个校级研究所(太阳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研究所、电子陶瓷与器件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工程材料研究所、新型无机材料研究所、超微粉体材料研究所、生物医学材料研究所)、6个部省级研究机构(四川省功能材料物理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四川省稀土材料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纳米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两个校级交叉中心(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学院教师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四川省学科与技术带头人11名、博士生导师19名、教授23名、副教授3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总数的68.9%。学院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等6个硕、博士授权点,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四川省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室面积约6000平方米,各种实验设备价值约3000余万元。

我院教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军工民口配套项目以及一大批省部级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十五”期间到校科研经费5300余万元,“十一五”前三年到校科研经费已经超过五千万元。在新型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电子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人工器官、生物医学图像处理及固体谱学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9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00多篇()

学院秉承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贯彻四川大学“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科技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加强创新实践,科研训练提高人才素质;学科交叉融合,理工医渗透催生新专业;中外合作交流,国际教育拓展学生视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院编辑出版学术专著级教材16部,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获准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中心,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学院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积极进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先后与美国的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les,英国的Queen MarryUniversity of LondonQMUL),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学院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进行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



开设专业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pse.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5130
85461785
E-mail
gfzxy2000@163.com
Http://cpse.scu.edu.cn/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中第一个以高分子学科为主体的学科型学院。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

四川大学高分子学科是在19536月建立的我国高校中最早的高分子化合物专业(1954年更名为塑料工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科院院士徐僖教授是该学科的创始人。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高分子学科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先后创建了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塑料工学、化学纤维、合成橡胶四个本科专业,并于1957年开始在国内率先招收研究生。196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审定)。1961年组建了国内第一个高分子化工系(1979年更名为高分子材料系)。1981年在全国首批获得高分子材料学科硕、博士学位授予权。

随着我校高分子学科的不断发展,1986年原高分子材料系分解重组并构成了四系一所(高分子材料系、塑料工程系、化学纤维系、皮革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的宏大学科体系。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8年,塑料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系合并成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7月学校决定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归并原纺织工程学院的化学纤维专业方向和原化学工程学院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教研室,组建成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材料系、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系(塑料工程及机械研究所)、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系、化学纤维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有在岗教职工172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实验技术人员39人,行政人员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3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0人。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技术人选5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人选8人;教师中有73人具有博士学位,38人具有硕士学位;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办学体系健全,教学经验丰富,现为教育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四川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并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办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设有材料学(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及人工器官工程)5个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5个学科点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五十年来为国家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门人才近10000人,为国内其它高校培训师资100多人。2009年春统计学院在校学生2276人,其中:本科生1616人、硕士生439人、博士生91人、工程硕士生130人。

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为主体的学科群,研究领域覆盖了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合成与改性、制备与成型(工艺、设备、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材料种类包括:通用塑料、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化学纤维、精细高分子、功能高分子、天然高分子、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及人工器官。研究成果在农业、建筑、航空、航天、汽车、微电子、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医疗、环保、军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科学研究成绩斐然。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973”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共137项,国际合作项目12项,军工和企业委托协作项目419项,进校科研经费近1.1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SCI收录506篇、EI收录554篇),获准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142项。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前沿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学院将抓住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2006年,学院与英国著名学府拉夫堡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Polymer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签定了合作培养本科生以及联合办学的协议。协议规定从05-06学年开始,两院所将采用“3+2”的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三年、在拉夫堡大学学习两年,学生在两校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将同时获得四川大学的本科学位和拉夫堡大学的硕士学位。

2006331日,拉夫堡-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联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之后每年的4月份前后,学院和拉夫堡大学共同进行考核、面试申请该培养计划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挑选优秀学生进行联合培养。选中者将在大学四年级开学前赴英国拉夫堡学习。同时,拉夫堡大学将为选派的学生提供部分奖学金;在选送学生15个以上时,将资助学院派教师进修或合作。

2008年,拉夫堡大学的最新全英排名第六,其高分子相关专业材料技术(Materials Technology)的最新全英排名是第七。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以来,学院先后有8名学生进入拉夫堡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分别是:2006年,32003级本科生:朱伯承、朱朋舒、任竹(女);2007年,2004级本科生林悦;2008年,42005级本科生:何寅锋、胡侃、金许翔、王啸。

学院与英国拉夫堡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Polymer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签定了合作培养本科生以及联合办学的协议(2008年拉夫堡大学排名为英国第10位)。协议规定从05-06学年开始,将采用“3+2”的联合培养模式,学院挑选的优秀生在拉夫堡大学学习两年后可同时获得拉夫堡大学的硕士学位以及四川大学的本科学位和毕业文凭,拉夫堡大学将为选派的学生提供部分奖学金,在选送学生15个以上时,将资助学院派教师进修或合作。

2006年学院与英国拉夫堡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3+2”的联合培养模式正式启动,2006331日下午,拉夫堡-四川大学材料学科联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拉夫堡大学研究生院院长Prof. John Harper和高分子及材料科学系的Dr. Xujun Bao对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申请该计划的学生进行了面试。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考核,最终录取以下三名学生:朱伯承、朱朋舒、任竹(女)。2007年我学院林悦同学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进入了拉夫堡大学深造。



开设专业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http://msec.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5301 85406545
E-mail
ganj@vip.sina.com
Http://msec.scu.edu.cn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始建于19453月的四川大学机械电机工程学系发展变革而来,是学校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目前由6个系、12个研究机构、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师范中心和1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组成。

制造学院师资阵容强盛,现有教授(研究员)2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6人,国家级专家11人,博士生导师17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8人,在职中青年教师都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院学科涉及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高校教师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本科教学专业,已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为主,成人教学与继续教育为辅的多层次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50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国民经济各部门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和学科研究人才。

制造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了大量国家、部、省、市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工厂企业委托的技术改造和开发项目,获得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和专利,每年都有多项科研项目完成并投入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制造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受到学生及社会的广泛欢迎。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335人、工程硕士156人、本科生2496人,是四川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平均超过90%。


开设专业


电气信息学院
学院主页
http://seei.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5623
85405614
E-mail
dqxxxyxgz@yahoo.com.cn
Http://seei.scu.edu.cn

电气信息学院是我校最大的实体型学院之一。学院的发展和变革可追溯到1945年,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院现有的学科领域覆盖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学院现有电气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医学信息工程系、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气信息专业实验中心6个单位,4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6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人才培养层次及类型完备。建国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电机与电器、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1万多人,博硕士研究生500余人。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了70多部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专著和教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系统的论文150多篇),承担“863”、“973”等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0多项,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50多项,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学院与世界知名企业摩托罗拉公司以及上海欧姆龙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北京闻亭电子有限公司、大唐电信公司等分别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在学院建立了“四川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中心”、“四川大学欧姆龙PLC实验室”、“四川大学DSP实验室”等。


开设专业


建筑与环境学院
学院主页
http://acem.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7049
85990968
E-mail
scu99sbl@scu.edu.cn
Http://acem.scu.edu.cn/

建筑与环境学院是在新四川大学以学科融合为契机组建成的实体型学院,她的前身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于1988年的城建环保学院。学院集力学、土木、建筑、环境多位一体,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国内教学与国外学访相结合,参与国际前沿,服务国家和西部地区建设事业,是国内外知名的力学、土木、建筑、环境等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院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和环境科学及工程系,有固体力学、岩土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科学2个省重点学科;有生物力学工程、环境工程2个省重点实验室;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美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德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中德水环境研究中心、中日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现有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安全工程、人居环境、资源环境、生物医学工程等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均授予工学博士学位;有生物医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结构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固体力学等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专业授予理学硕士学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授予农学硕士学位,其余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承担土木与建筑领域、环境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新设置专业,2009年暂不招生)、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9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其余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院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体系,主要学科领域进入了国家“985”和“211”建设项目。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近年来,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2003年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土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即实行2+2培养模式,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在四川大学学习两年、经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大学德语面试合格后,到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攻读第三、四年的课程,学生学习期满达到规定学分可同时获得四川大学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首届32位学生于20069月顺利毕业,并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授位典礼,第五批学生即将赴德学习。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中德能源研究中心”、与日本日立公司联合成立“环境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环境工程双硕士核心课程”、与美国华盛顿大学交流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与马来西亚林国荣创意大学、澳大利亚克廷大学进行“2+2”本科人才培养,与美国加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东大、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日本德岛大学、德国莱茵公司等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18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教授)、特聘院士3人,国家及省级专家(包括后备人选)15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授35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57人。学院既有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又有由博、硕士组成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此外还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三十余名中外著名学者作为我院的名誉及客座教授。学院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8人、博士研究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本科生2200余人。学院20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博、硕士研究生1200余人,本科生5000余人,专科生4000余人,大部分已经成为相关行业领军人物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

学院现有13个研究所与实验室、8个中心从事科研及开发工作,实验室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备约3000万元。学院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提高水平、鼓励交叉、形成特色、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紧紧抓住影响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的环保技术、生物医学、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能源技术等,在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新型材料超长寿命疲劳与动态破坏力学行为,烟气脱硫脱硝,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山区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等研究领域已初步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国家重大、重点及部(省)级攻关项目1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部(省)级奖10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论文200余篇。20052008年到校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在“开放办学、夯实基础、创导创新、突出特色、复合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下,我院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景观建筑设计专业3个专业按建筑学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1+4年”;对土木工程专业、给水排水工程2个专业按土建类招生,培养模式为“1+3年”。

按建筑学大类和土建大类录取的学生,入学后按照各自大类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1学年以后进行专业分流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专业的认识等情况,经考核在专业大类中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修完学分制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毕业时获得所选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按大类培养的学生,对相关专业有更深入和具体的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更有利于学生成才。

建筑学大类按大类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建筑制图、阴影透视、建筑美术、大学计算机基础、建筑力学等必修课程以及多种选修科课程。土建大类按大类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必修课程以及多种选修课程。此外还包括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设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wrh.scu.edu.cn/default.asp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5610
85465358
E-mail
huaguochun@scu.edu.cn
Http://cwrh.scu.edu.cn/default.asp

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始于1944年建立的四川大学理工学院土木水利系,经历了成长、壮大、改革、提高的发展过程。

学院属实体型学院,现有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岩土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水利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水动力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水土资源信息专业教学实验室组成,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教研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5人,副教授4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跨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4人。具有博、硕士学位的人数占70%以上。

在学科方面,学院拥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8个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拥有“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和“岩土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省重点学科;有“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交叉学科中心;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水工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大量的水利水电研究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0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30余项。通过各级专家鉴定成果50余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20余项。学院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近三年来到学院访问、讲学与合作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达100多人次,学院与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互访交流关系。

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形势,推进我校国际化办学战略,探索国际间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模式,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在本科大三大四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采取“3+1”的培养方式,共同培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接受国际教育的机会。

为帮助更多的贫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以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促进水电人才培养,除学校的奖助学金外,学院还另设立了23项奖助学金,设奖金额总计达36万元/年。

2008年开始,水利类专业人才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为“2+2年”。第一阶段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基础,适度交叉,整合相关课程,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强化实践环节,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约用2年时间完成。第二阶段,学生在对水利类专业有了一定的理性了解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专业和方向,按专业(方向)培养,完成各专业的学习。

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开设专业


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http://ce.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6042
E-mail
liuli.scu@163.com
Http://ce.scu.edu.cn

化学工程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底蕴深厚,前身为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于1952年汇聚国内九所高等院校化工系科组建的四川化工学院。

学院现由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和化工工程设计研究所5个实体构成,是四川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院形成了厚重的学术积淀和健全的办学体系,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和6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实验室;学院在校学生近2,500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350余人,工程硕士150余人,本科学生2,000多人;有教学实验大楼16000多平方米,藏书5,944种、8,000余册,期刊600余种。

学院师资实力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8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69人,7名教授享受政府津贴,4名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学院以创新性教育为办学宗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学院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本科学生提供高水平的科学训练环境。学院每年获得科研项目近百项、SCI/EI论文100篇左右;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其中2007年科研经费2400万元。学院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学院重视教学水平提高和创新性教学实践,先后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学院主编教材获国家一、二等奖共计8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1部。

学院坚持开发办学,与国外很多大学建立了联系和交流。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建立了教学交流和学生交流制度,与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堪萨斯大学、荷兰代尔福特、英国帝国理工等著名高校都有人员交流、科研合作。2007年来校访问交流的海外学者50多人次,学院教师出国访问15人次,成功主办了中日化学工程学术讨论会等国际会议。约50%的教授、副教授有出国留学经历。学院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良好的业绩,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西部最大的化工研究和教育基地,我们的毕业生的在西部骨干化工企业的领导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全国也有很好的声誉。通过与行业广泛的交流,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每年都有数十家企业和单位负责人来学校办讲座、交流并选拔毕业生,化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位居前列。



开设专业


轻纺与食品学院
学院主页
http://qfsp.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03113
85461730
E-mail
qfsp@163.com
Http://qfsp.scu.edu.cn

轻纺与食品学院源于1952年建立的四川化工学院皮革专业、食品化工专业和1958年成都工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办的化学纤维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学院为我国轻工、纺织与食品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系我校办学实力较强和办学特色十分突出的学院之一。

学院现由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食品工程系、纺织与服装工程系(亚太服装学院)、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纺织研究所构成,建有本科专业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3个、共建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其中皮革化学与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轻化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和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33人、博士生导师17人、院士2人(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各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

学院教学科研成绩显著,每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60余项,2008年科研经费达到1470万元;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省级科技奖21项,国家发明专利51项。出版国家规划教材、部级教材及专著50余部,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200余篇(被SCIEI收录200余篇);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精品课程各1门。

学院与国内外同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已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捷克、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学院将不断努力,“团结、奉献、求是、创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为我国轻工、纺织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开设专业


华西临床医学院
学院主页
http://www.hxlcyxy.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1812022
E-mail
satch_zhang@163.com

http://www.hxlcyxy.cn/

华西临床医学院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著名学府,在国内外有良好的声誉和较大的影响。

学院起源于1914年成立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是中国西部最早的,由美、英、加等国教会按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建立的医学院,毕业生授华西协合大学医学博士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学院先后更名华西大学医学院,四川医学院医疗系,华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定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1993年开始,华西临床医学院与华西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面主要有教务部、学生工作部、毕业后教育部三个职能部门。设临床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医学技术、康复医学共5个本科专业(系);设内、外、妇、儿等19个教研室。建院以来,学院形成了“严谨、勤奋”的教风和学风;坚持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精致教育、精品教育”的思想;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临床教学中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专门人才。

学院设有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临床医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所有学科及亚专业。有教育部高校重点学科9个,“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新兴交叉学科2个。病理学、诊断学、护理学基础、循证医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学、诊断学、护理学基础、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循证医学、内科学、神经病学是省级精品课程。有临床教学实习床位4856张(含华西妇儿医院),教学相关开放实验室20多个。

学院有科学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11人,博士导师125名,硕士导师264名,在职高级职称的师资550多人;教学师资中,有博士近300人。20049月,被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试办医学八年制的学院之一,每年招生100人。

1990年以来,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一系列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如:标准化病人(SP)应用于临床教学与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创建新型课程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医学后期临床选修课改革;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医学技术方向人才的培养;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和系统整合临床课程等。

长期以来,学院主编、参编、出版了大量的全国规划教材和学术专著。2002年以来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9次;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9本。199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级一、二等奖10项。

学院以“临医之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规范的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全国高校辩论赛、模拟联合国等全国性大学素质教育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在中国医学界创下了华西医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朴实能干的美誉。

九十载的风雨洗练,历代华西人的辛勤耕耘,学院现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医学教育中心,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与国际接轨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华西人将秉承“精英教育、精致教育、精品教育”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齐心协力把华西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医学院!



开设专业


华西口腔医学院
学院主页
http://hxkq.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501522
E-mail
hxkqxsk@163.com
Http://hxkq.scu.edu.cn

华西口腔医学院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基础,始建于1917年,是我国最早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疾病治疗基地,被誉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和摇篮。1921年培养了中国第一个口腔医学博士,1929年招收外国留学生,1934年与美国纽约大学同时授予牙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编辑发行中国第一本国际性口腔医学学术刊物《华大牙医学杂志》中英文版,1955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78年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1年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复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成为口腔医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且是国家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及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点,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多次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中位列口腔医学第一。华西口腔医学院以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精湛的治疗技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为中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华西口腔医学院下设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二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均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位点,可授予口腔基础医学科学学位、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及科学学位。我国唯一的口腔医学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本院建设。华西口腔医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连续四次获得国家级奖励;主编多部高校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拥有一所高水平的三级甲等附属教学专科医院和培养高层次口腔医学专门人才的口腔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以优秀的实验教学成果获得了国家 “全国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称号。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华西口腔医学院不仅以对中国口腔医学的重要贡献享誉海内外,更以齐全的学科专业、雄厚的科研实力、合理的学术梯队、一流的教学设施、显著的学术成果保证了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百分之百的实际就业率,还输送了一大批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走向海外深造,成为我国口腔医学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招生规模最大的办学单位。



开设专业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主页
http://www.wcsph.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503130(本) 85501599(研)
E-mail
gwxueshengke@sohu.com
Http://wcsph.scu.edu.cn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是我国最著名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办学历史长、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建树丰富。经过90多年的建设,学院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保健、干部培训和高科技开发为一体。目前,学院由15个教研室、1个教学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职业病防治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组成。有2个研究所、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基础课程实验室;并设有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分中心、毒理学实验室、三级实验动物房、《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社和院资料室以及4个省级以上学会挂靠学院。学院主办的《现代预防医学》是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之一,是科技部统计源期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

学院建立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的多层次办学体制。学院拥有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受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设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管理专业方向和健康保险专业方向)和工商管理(医药企业管理专业方向)5个本科专业(方向)。为保证实践教学,学院在内地和沿海建有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院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学院是四川省技术监督局认可的“计量认证合格单位”和卫生部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82人(含华西第四院),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42人;在职博土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6人;讲师、主治医师97人;四川大学教学名师1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8位著名外国专家为学院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授。学院有36名教师担任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二级学会的主任委员,41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主任、副主任委员及理事。

学院有一批献身公共卫生事业的知名教授。已故陈志潜教授,是享誉世界的公共卫生学专家、初级卫生保健的先驱、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创建者、中国现代健康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为纪念陈志潜教授在公共卫生领域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杰出贡献,学习、继承和发扬陈志潜教授的“卓越、为民”精神,勉励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振兴中华民族、促进祖国强盛的公共卫生事业优秀人才而设立了“陈志潜奖(助)学金”。目前,学院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

近二十年来,学院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国卫生机构、欧盟、美国NIHCMB、卫生部、教育部等和著名企业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7项,研究经费5068.6万元,其中有110项科研成果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11部,出版学术专著35部。仅2002年以来,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89本。其中,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10本,主编3本,副主编1本;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主编4本;卫生部规划教材20部,主编10本,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3865多篇。仅2007年发表科技论文265篇,在国外刊物发表12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Medline收录39篇,被SSCI收录1篇。

近二十年,学院先后派出282人次出国讲学、考察和进修,邀请来院访问、讲学和学术交流的国内外专家、学者725人次。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持密切联系与多方面的合作。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114人、硕士生280人、博士生53人、专业硕士学位生61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学院共培养各类毕业生782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725名,博士研究生187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人在国家和省、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海关检疫、商检、环境卫生、医院、医学科研院/所、医药公司、保险公司和卫生行政部门等机构担任业务骨干和领导工作,有些人已成为国际著名学者。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原则,充分发挥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优势,按高起点、高目标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出发,初步建成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力求将我院建成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突出、国内先进、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公共卫生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开设专业


华西药学院
学院主页
http://pharmacy.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501610(传真)85501415
E-mail
yaoxuexsk@126.com
Http://pharmacy.scu.edu.cn

华西药学院前身为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创建于1932年,是我国最早的全日制本科高等药学院系之一。1953年,更名为四川医学院药学系,随后设立药学和药物化学两个专业;1985年,四川医学院药学系随学校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19873月,在原药学系和药物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药学院,200010月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华西药学院现有科教楼6幢,使用面积15000平方米。分布在风景如画的华西钟楼和荷花池畔。 现有6个系,即:药物化学系、药剂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理学与生物制药学系、临床药学与药事管理学系、天然药物化学系,1个现代药学中心实验室(为我校“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1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药物研究所,1个药事管理培训中心,1个文献资料室,还有中草药标本室和药用植物种植园各1个。

华西药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23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33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实验师等9人,讲师25人,助理研究员和实验师等13人,省学科带头人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5人。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200名左右,博士生、硕士生160余人,全院在校生1200余人。

华西药学院现设一个本科专业——药学,下设药学、药物化学和临床药学三个专业方向。为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有药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可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包括: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学一级学科为省重点学科,药剂学为省重点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药物化学为省重点学科。靶向药物及释药系统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靶向药物与新型给药系统实验室和天然药物学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华西药学院是全国药学院校五强之一。华西药学院在药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突出,享有盛誉。近几年来,我院声誉不断提升,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先后有6家医药企业和校友对在我院设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社会奖、助学金。华西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结构,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升华西药学院的综合实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中国一流的研究型药学院。

人才目标定位: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

人才类型定位:研究型和应用型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

人才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其他教育为补充。

人才服务定位:扎根四川,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院在抗肿瘤药物、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心血管病药物、肾靶向药物、计划生育用药和纳米制剂等新型释药系统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2003年,药学院“现代药学专业教学中心实验室”获准列入学校“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21世纪初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6部,编写教材10部,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其中,300余篇被SCI收录。主持国家“863”攻关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22项,其它省、部级课题3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300余项,每年到账经费约5000余万元。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1篇,获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项,申请国内外专利26项,获准专利10项,其中欧美专利4项。药学院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进5年先后有60余人出国出境讲学、考察、进修或攻读学位。近5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有60余人出国出境讲学、考察、进修或攻读学位,并邀请和接待了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等200余人的专家、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还与日本东邦大学药学部和共立大学建立了院际间友好关系。



开设专业


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主页
http://ggglxy.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028-85412782
E-mail
ggxgb@163.com
Http://ggglxy.scu.edu.cn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覆盖面广,特色鲜明,涵盖了哲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4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学院现有哲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中外政治制度、社会学、人类学、应用心理学、技术经济及管理、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
17
个硕士点以及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点,有1个宗教学博士点,其中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学科已获得硕士一级学科授位权,学院现有1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人才培养基地,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985”社科创新基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实力强大。现有133名教职工中,包括教授40余人,副教授30余人,国务院学科评议委员1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5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8人。师资队伍中,既有久负盛名的老一代专家、教授,又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中青年学者,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0余人,他们在“六五”至“十五”期间,都承担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人文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

学院积极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学院不断深化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加强“品牌专业”和“优质课程”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学院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实践机会,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而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康的心理。几年来,我院学生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英语竞赛、模拟联合国等全国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现了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风采。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0项,科研经费875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72种,发表学术论文990篇,其中被CSSCI收录464篇,获国家社科奖4项,国家图书奖2项,教育部社科奖5项,省部级奖25项。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五年来已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8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00余人次,出国留学访学、讲学20余人次,与加拿大UBC大学、女王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美国杨明翰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犹他大学,英国内皮尔大学,芬兰拿赫提大学和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以及10余所港澳台地区的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四川大学——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联合培养本科学生项目从2004年在我院开始实施,该项目实行2+2培养模式,即在全校一年级新生中选拔符合相关条件的新生进入我院哲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设的班级学习两年后,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攻读第三、第四年的课程,学生学习期满合格可同时获得四川大学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创建面向社会、特色鲜明、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公共管理学院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发挥四川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综合优势,努力把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建设成为优秀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国家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阵地。



开设专业


工商管理学院
学院主页
http://bs.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876989086065
E-mail
scubs@163.com
Http://bs.scu.edu.cn

工商管理学院组建于20017月,现设有工商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工业工程、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这4个专业按照工商管理类招生)。同时还拥有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管理)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已形成一支以现代科学管理为中心,并以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工程技术知识背景的文、理、工各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1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53人,讲师44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项以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9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学院先后编辑出版著作70余部,学院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5年来,获省部级奖项2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8项,共127人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优秀成果奖。

学院新建一幢13490平方米的管理学院大楼,大楼配备了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和科研硬件设施,拥有13间多媒体专用教室,1个多功能厅、2个计算机实验室并配备了160余台微机。大楼还拥有一流的语音室、电子图书期刊资料馆、案例讨论室和藏书较为丰富的学院图书资料室,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开设专业


国防生简介
学院主页
http://222.18.15.130/army/index0.htm
学院简介

国防生是根据部队建设的需要,由军队依托地方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的青年学生。符合条件的保送生也可申请成为国防生。

国防生在与军队有关单位签订协议后,在校期间将享受国防奖学金,并参加必要的军政训练。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军政训练合格,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

国防生在校期间,除参加军政训练等有关活动外,在管理上,与其他在校生相同,选培办将配合相关院系做好国防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对国防生实行全程淘汰制度;在学业上,与本专业同年入学的其他学生所有课程内容一致。

报考国防生应具备的条件:

1、政治条件。符合军队招收普通中学高中应届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自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

2、现实表现。品德优良,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地区(市)以上的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党员和特长生、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身体条件。身体健康,符合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男生身高162厘米以上,女生身高160厘米以上,双眼裸视力在4.50.3)以上,矫正视力在4.90.8)以上。

4、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省招办划定的第一批次录取控制线。

报考程序:

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填报志愿、政审、面试、体检纳入军校招生体系,与报考军校的考生同步进行。

(一)填报志愿。填报高考志愿时,在各省(市)招办规定的国防生录取批次(提前批或第一批)中的第一志愿填报四川大学招收国防生的相应专业。

(二)政审。报考国防生的考生须参加省军区(警备区)系统、考生所在学校和考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组织的政审,填写政审表。

(三)面试。报考国防生的考生须参加由省军区(警备区)系统组织的面试。面试的内容为报考国防生的动机、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气质和反应能力。政审和面试均合格者,参加体检。

(四)体检。体检由省军区(警备区)系统组织,在指定医院进行。

(五)录取。在各省(市)招办确定的国防生录取批次(通常为提前批)内,驻校选培办协助高校招生部门完成。《国防奖学金协议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给学生本人,学生及其担保人签名(盖章)后,入校报到时,将协议书交驻校选培办。

成都军区国防生源基地中学考生,符合录取资格,且统考成绩达到当地省招办划定的录取控制线,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六)复审复查。新生入校后,学校和驻校选培办将对新生进行资格复审和身体复查,报成都军区干部部批准后,确认国防生资格。不合格者,学校按相关规定视情对其作出处理。

(七)签订协议。复审复查合格者,学校和驻校选培办代表在其《国防奖学金协议书》签字并加盖公章。

国防生的教育管理:

采取以学校为主、驻校选培办协助的方式,按要求对国防生进行教育管理,并按《国防奖学金协议书》协定,实施跟踪考核,全程淘汰。出现下列行为之一,应解除协议并按规定处理:

1、政治立场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有不满言行的;同情或支持或参加非法组织的。

2、违反国家法律,受到司法和公安部门处罚的;道德品质不好,组织纪律性差,犯有严重错误受到处分的。

3、未经选培办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私自转学、转专业、休学、退学,或出国留学(探亲),或报考(被保送)研究生,或本人要求解除协议的。

4、不能在学制时间内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的;未经批准不参加军政训练,或军政训练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5、毕业时不服从分配或不按时到部队报到的。

6、参加军队方组织的毕业体检,不符合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标准的。

7、身患严重疾病(须经军队中心医院以上级别医疗单位认定),被学校作出休学、退学处理的,或治疗痊愈后其身体素质已不符合参军入伍条件的。

国防生考研:

国防生在校期间考研,按《关于应届本科毕业国防生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总政治部干部部[2005]35号)执行,经选培办批准后,可以报考军队院校、军队科研单位和本校研究生及其它与军队签约高校研究生。录取后,先到军队报到工作2年,学校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再以军队干部身份返校学习。

入伍后的待遇:

(一)见习期。到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和指挥岗位工作的毕业国防生,不实行见习期;到其他岗位的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

(二)职级待遇。其职级、军衔、住房分配等,与同期入军队院校学习的毕业学员同等对待。本科生定为副连职(专业技术13级),授予中尉军衔(文职8级)。

(三)军龄起算及服役时间。毕业国防生入伍即为军队干部,其军龄从部队通知的报到之日起算。

(四)入伍后从事工作。国防生毕业后,根据部队的需要安排到作战部队、军以上机关直属单位、医院(疗养院)、人武部、科研机构、院校及训练机构、仓库、军代表室等单位,担任初级指挥官或专业技术干部,从事行政指挥或专业技术工作。

(五)继续教育(含考取研究生)。军官每晋升一级指挥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要经过相应的院校或者其他训练机构培训。当院校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时,则通过其他方式,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部队各用人单位根据岗位工作需要和干部本人的在职表现情况,鼓励干部自学提高,或按照部队有关规定报考研究生(一般要工作满2年以上),提升学历层次。

2009年国防生招生问答

12009年国防生招生的数量、专业及地域有哪些?

2009年四川大学将在山西、河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6省市招收国防生81名,设有信息资源管理、医学技术、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电气信息类5个专业,详见《2009年四川大学国防生招生计划表》或当地《招生考试报》。

2、国防生与高校其他在校生的区别是什么?

国防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接受必要的军政训练,毕业时按照协议分配到军队担任干部。国防生由所在高校负责管理,选培办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学习课程安排上,与本校同专业同期入学的其他在校生相同。

3、国防生的军政训练有何规定?

国防生的军政训练分别在校内和校外实施。校内训练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在双休日进行;校外训练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在暑假进行。

4、国防生在校期间待遇如何?

在校学习期间,国防生除享受军队提供的国防奖学金,每人每学年10000元外,还可以获得学校非定向性及义务性的各类奖学金,与其他普通类学生一样。



开设专业
没有该学院的专业数据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
学院主页
http://historytourism.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412312
85412314
E-mail
lish407@scu.edu.cn
Http://historytourism.scu.edu.cn

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设有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城市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是国家首批博、硕士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三个本科专业,有历史学8个二级学科硕、博士点和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平实、稳健、严谨、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出版专著200多部;获得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30余项、教学奖5项。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2000年,现下辖饭店管理系、旅游企业管理系、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系、旅游文化系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学院拥有四川省最早设立的旅游管理学硕士点,是四川省重要的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先后承担了省市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有2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

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齐全,同时拥有中外文藏书10万余册、期刊100多种、考古标本300多件,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开设专业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5: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学院主页
http://jcfy.scu.edu.cn
学院简介

电话:02885503320
85501305
E-mail
zhengfjhappy@126.com
Http://jcfy.scu.edu.cn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是四川大学重要的医学教学、科研基地。学院建院于2001年,位于绿草如茵的华西坝上和风光秀丽绮人的锦江河畔,其前身是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院。原基础医学院建院于1987年,原法医学院建院于1999年。学院有教授57名,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63名。

学院设有博士授权点和硕士授权点12个,分别为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法医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理学与时间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法医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法医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物证学为省级精品课程;法医物证学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医学被评为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医学为省级特色专业,专业排行位居全国第一。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列全国第五。

学院历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同步发展。有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良好的学风,孕育出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刘承钊院士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自2001年以来获部省级科技成果22项。近五年来,我院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重点和重大项目)63项,省部级基金27项。科研成果丰硕,申报和批准专利30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篇。学院与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和内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有近200人出国学习、交流、攻读学位,其中半数已经回到工作岗位并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同时每年接待多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与交流合作。

经过几年的建设,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已成为四川大学医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师资队伍素质高,教学设施先进,科研力量强。学院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正在实施“三个规划”的发展目标,朝着研究教学型学院转化。


开设专业
发表于 2012-6-15 05: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后看  
发表于 2012-6-16 05: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语  
发表于 2012-6-19 05: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发表于 2012-6-20 05: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各位。。。  
发表于 2012-6-21 05: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也~  
发表于 2012-6-22 05: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发表于 2012-6-23 05: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发表于 2012-6-24 05: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  
发表于 2012-6-25 05: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明白了  
发表于 2012-6-26 05: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oh!magat!!!  
发表于 2012-6-27 05: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你项项吧  
发表于 2012-6-29 05: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努力~~各位。。。  
发表于 2012-7-3 05: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四川大学论坛 ( 琼ICP备10200388号-9 )

GMT+8, 2024-3-29 13:10 , Processed in 0.14560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